今年以來,合肥市廬陽區委編辦堅持民生導向,以滿足群眾基本公共服務需求為著力點,大力推進社會事業領域改革創新,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一、堅持惠民生解民憂,錨定改革方向不動搖。區委編辦積極發揮作用,樹牢“以民為本”理念,根據區委深改委分工,統籌推進社會事業領域改革工作。一是發揮牽頭作用。積極發揮牽頭抓總作用,加強與區衛健委、區教體局、區民政局、區醫保局等單位的溝通協調,依照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確定的市級重點改革任務,結合廬陽區情實際全面梳理明確區級重點改革任務。二是確定改革事項。經兩次征求相關單位意見,確定社會事業領域改革任務5項,即: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構建醫?;鸨O管長效機制、完善養老服務體系、健全托育服務體系、深化家校共育促進教育和諧發展,事事關乎民生,件件連接民心。三是細化改革任務。注重對改革事項成果形式的細化量化和具體化,區衛健委開展的健全托育服務體系工作,除“落實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工作實施方案和獎補政策”外,還明確提出“全區新增幼兒托育托位數不小于1094個”;區民政局開展的完善養老服務體系工作,除“制定開展廬陽區家庭養老床位建設試點方案”外,提出了“全區新增家庭養老床位不少于923張”的工作目標;區醫保局也提出了“全區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5%以上”的目標。
二、堅持聚合力求實效,推進改革進程不懈怠。全面落實區委和區委深改委工作要求,匯聚多方合力,深化改革創新,確保社會事業領域改革任務有效落實。一是全面加強基層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先后啟動2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改擴建項目,開展區公共衛生管理中心改造,不斷織密基層衛生服務網。持續推進基層衛生服務機構標準化建設,全區先后有8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達到國家優質服務基層行“推薦標準”,其中7家獲評“社區醫院”,全區社區醫院建成率達70%,提前完成年度改革任務。緊密型醫聯體建設有序推進,截至8月底,基層醫療首診率達61.3%。二是不斷深化托育服務體系建設。采取民辦公助等多種形式,增加普惠性托育服務供給,提供全日制、半日制、計時托、臨時托等多種服務。在全區11個鄉鎮街道完成托育服務布點,初步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覆蓋全區”的嬰幼兒照護服務體系。目前,全區建有托育機構55家(備案22家),可提供托位數2766個(備案1070個),其中今年新增托位數1178個(任務數1094個)。三是促進家校共育深層次發展。發揮黨委和政府主導作用,出臺《廬陽區加強家校共育工作的實施意見》,做好家校共育工作頂層設計,不斷完善制度保障和組織保障。注重挖掘優質社會資源,匯聚高校專家、區域名校長和名師力量,成立廬陽區家庭教育指導中心,建好“校中校”、“校外校”、“云端校”,廣泛凝聚“家校社”三位一體合力。同時,堅持活動牽引,推出“家教錦囊”空中課堂、“名師來了”課程、“廬陽好家長”品牌系列課程,著力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模式。四是進一步完善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模式。出臺《關于開展廬陽區家庭養老床位建設的試點方案》,公開招標5家具備資質和能力的服務機構負責家庭養老照護床位的建設和運營,引進第三方評估機構負責全過程監理。將服務機構的設備軟件及系統平臺接入廬陽區智慧養老綜合信息平臺,不斷提升家庭養老照護服務信息化水平。五是推動醫?;鸨O管走深走實。認真貫徹落實《醫療保障基金使用監督管理條例》,廣泛開展打擊欺詐騙保宣傳,營造基金監管濃厚氛圍。堅持依法監管和常態化監管,采取自查自糾與普查相結合的形式,對轄區480家醫藥機構全覆蓋檢查,如有違規行為,現場開具《責令整改通知書》。同時,積極引入信息技術服務機構等第三方力量參與監管,推動基金監管提質增效。
三、堅持理職能保供給,精準服務保障不缺位。區委編辦發揮專項小組聯絡員單位和機構編制管理部門職能作用,積極做好改革事項機構編制保障工作。一是進一步理順職能。根據上級關于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要求,將區教體局實施的“民辦義務教育、學前教育及其他文化教育學校設立審批”等8項權力事項中科技類、文化藝術類事項,分別劃轉至區科技局、區文旅局實施。調整教體局內設科室,增設校外教育培訓監管科,實施校外教育培訓機構綜合整治和全面監管,進一步完善家校共育的組織保障。二是加強機構編制保障。全力做好涉民生領域機構編制供給,成立廬陽區特殊教育學校,保障轄區內適齡智障殘疾兒童入學教育需求。在區醫保局設立監督稽查科,加強全區醫保協議定點醫療機構和零售藥店醫保服務行為的常態化監督管理,維護醫?;鸢踩?。在衛健委設立疫情防控指揮部辦公室秘書科,持續鞏固疫情防控成果,毫不放松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三是充實人才隊伍。進一步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人才力量,批復同意衛健系統招考或購買服務人員46人,為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衛生應急工作,打造專業化防疫隊伍,還為區疾控中心招考事業人員8人。全力做好教育事業人才保障,今年以來共為教育系統招考276人,985高校引進15人,綠色通道引進10人,有力保障了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