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自揭牌至今年2月底,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合肥片區新設立企業2895家,新增內資企業注冊資本526億元;累計簽約入駐項目數257個、協議引資額1112億元;累計進出口總額328.54億元,占全市35%。
作為安徽自貿試驗區的領頭雁,合肥片區在不到半年時間取得這樣的成績,離不開創新二字。揭牌以來,合肥片區堅持先行先試,梳理優化一批制度創新事項,釋放更多制度紅利。
合肥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一貨物存儲區
“通過這段時間的運作,我們發現在長三角通關一體化‘聯動接卸’新監管模式下,運輸成本節省了10%,通關時間節約了一到兩天。”中外運物流華中有限公司總經理唐娜說。
據了解,中外運承擔實施長三角通關一體化“聯動接卸”新監管模式,為進出口企業提供物流服務。長三角各口岸作為洋山港的延伸,“聯動接卸”新監管模式下,出口貨物在合肥港報關查驗放行后,駁船可以直接進入洋山港內港,貨物直接上遠洋貨輪離境;進口貨物在洋山港報關查驗放行后,經專用駁船轉運至合肥港即可直接提離,無需再次在合肥清關,實現合肥港和洋山港一體化監管。
“接下來,中外運將繼續做好相關服務工作,讓企業享受到通關便利化以及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帶來的紅利。”唐娜表示。
合肥晶合集成電路股份有限公司是安徽省首家12英寸晶圓代工企業,也是安徽省首個超百億級集成電路項目。其進口的精密儀器和設備對環境溫度、外包裝等方面的要求較高,這也造成了在通關抽檢時很容易造成設備損毀。
“隨著長三角特殊貨物查驗一體化的改革,我們的貨物通關時效大大提升,經濟損失也大大降低了。”合肥晶合集成電路股份有限公司采購負責人簡瑞榮表示,“除了我們之外,越來越多的上下游企業享受到這項制度紅利,將有助于提升整個集成電路產業的競爭力。”
中國環境谷
作為國內率先從事量子信息技術產業化的企業,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也享受到了制度創新帶來的制度紅利。
據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張軍介紹,國盾量子所在的高新區塊創新提出了營商環境“領跑計劃”,并成立了項目建設服務專班,大幅縮短了項目審批時間,有效減少了企業負擔。高新區塊搭建“金融超市”平臺,發布“自貿區信用貸”,鼓勵和幫助企業上市,拿出“真金白銀”支持科技型企業跨越發展。還搭建了包含量子創新研究院、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微觀磁共振實驗室的“一院三平臺”,全力打造以“量子中心”為品牌的量子信息技術創新策源地。
此外,合肥片區還不斷探索系統集成性改革創新。探索知識產權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首次開展知識產權分階段評估入股作價進行轉移轉化。探索推動多領域環保企業協同創新,構建“問診醫治”全流程一體化的“環境醫院”創新發展模式,著力打造“中國環境谷”。
下一步,合肥片區將圍繞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圍繞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加快探索創新。以市場主體發展過程中的痛點難點堵點為出發點,讓企業從現在的“走得通”,變為“走得暢”。梳理產業鏈發展過程中的短板,“吃干榨盡”更大改革自主權,重點在量子信息、科技金融等方面大力探索,持續開展壓力測試和改革試點,力爭形成1-2個在全國可復制可推廣的試點經驗。(記者 檀美玲)
信息來源:中安在線